案例类别:全部
案例简述:
小Q随着父母来找我的时候,因为多次自杀自残不能适应学校生活,已从全省最好的高中休学半年之久,这半年里,浑浑噩噩黑白颠倒,每天待在床上的时间近20个小时,醒着的时候手机不离手,并伴有失眠、心慌、手抖等症状,至今我都清晰的记得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的感受,一身黑色、皱巴、不甚干净的黑色运动服,披散着的头发,像一堆枯草堆在头上,胖胖的黑黑的呆呆的样子,让我有种被暗黑幽灵笼罩的胁迫感,那会正是疫情期间,第一次会谈的50分钟时间里,她全程戴着口罩不愿意取下来,和我说的话加起来不超过20句,其中可能有18句是“我不知道,我没感觉”。
我们一起努力了40多个小时,现在的小Q,被老师圈定在985预备生的阵容中,平常只花8分力气去学习,余下的2分她说要用来经营美丽的青春,无论身边的同学如何内卷,她一直坚定着“我只要能稳住自己的情绪就是胜利”的信念,让成绩排名稳步上升,并成功瘦身30多斤,自信、青春、鲜活,是我对她当下生命的直观感受。
案例分类:孩子教育运用的技术:聆听,情感共鸣,情绪反馈,主体互动,家庭交谈,反复追问案例概述:小杰来咨询时正在读高一,他是从一般初中升入市内重点高中的,初中时成绩一直排名前十,是老师和同学推崇的对象。然而,来到市内重点高中后,首次考试成绩在年级中游,接着一直感到焦虑,作业做到深夜一两点,但成绩一直无法提高,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,觉得自己毫无价值,上学变得越来越困难,于是找到我的咨询室。咨询过程:与青少年合作时,我首先努力与他建立联系,赢得他的信任。在咨询过程中,我发现小杰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,渴望获得别人的关注和重视,他过去的方式是努力学习,初中时成绩优异,因此老师和同学都关注到他,他也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焦点。然而,进入高中后,他的方式似乎不再奏效,无论他如何努力,成绩都无法提升。在咨询中,我指出他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关注,但以前的方式已经不起作用了,需要改变方式。幸运的是,小杰在运动方面有一定天赋,擅长拳击,在比赛中也曾获奖,这是他可以引以为傲的地方。他的同学兴趣广泛,而他的兴趣相对狭窄,在与同学交流中,他感到难以融入,对自己的知识表现感到自卑,认为同学们比他更懂得,深感自卑。我鼓励他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,发展自己的喜好。逐渐地,他开始尝试阅读侦探小说,甚至阅读了李昌钰的侦探作品,与同学交谈时,同学对他的见解给予肯定,这种肯定对他来说是一种鼓励。随后,他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来建立自信。自从小杰产生厌学情绪后,情绪上有时会变得异常激动,父母对他情绪的爆发感到困惑,也不知道如何应对。在家庭交谈中,我的工作重点是展示给小杰父母情绪的接纳,理解小杰的情绪,以免父母的反应加剧小杰的消极情绪。幸运的是,小杰的父母愿意配合,随后给予了情感上的支持,也促进了小杰抑郁情绪的缓解。通过咨询,小杰不再固执于成绩排名,接受了自己不是所有科目都优秀的事实,并接受了自己在某些科目上的突出表现,同时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,社交生活也恢复了正常。老师一直在鼓励他,加上家庭环境的支持,这些因素都提升了他上学的动力。他上学的动力不再只是为了追求成绩,也包括了对友谊和对未来的向往。经验与感悟:青少年身处独立与依赖之间,无法完全脱离家庭环境的影响。因此,在咨询中,需要着重考虑他们成长环境中的家庭因素。与父母交流的重点在于找出并塑造他们的支持性特质。同时,一些青少年情绪波动很大,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可能显得难以应对。若能理解青少年由于身体发育、激素水平变化而情绪不稳定,那么或许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。